孩子总是不听大人的话,其实是因为我们没听懂他的话

不少父母,经常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碰壁。于是,他们抱怨:“孩子总是不听大人的话”“孩子总是乱发脾气”“孩子和我越来越说不到一块儿去了”“我跟孩子说话,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

这样的沟通问题,的确很普遍,而且碰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们总是责怪孩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然而,你知道吗?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绝大多数原因是,父母没听懂孩子的话,没能和孩子共情。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和孩子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理解孩子,而是一味从自己的角度去要求这要求那,那么你和孩子的沟通迟早会出现问题。

想起一个朋友讲起的故事。

“爸爸没听懂孩子的话,堵住了孩子的心门”

一个4岁的小男孩,经常习惯性便秘。在有便意的时候,他通常会选择坐在那里,尽力憋住。过一会儿,大便就憋回去了。因此,他经常几天才大便一次。

家里的大人都知道他有这个“坏”习惯,所以只要看到他坐着不动,或者表情凝重,就会提醒他:“快去拉臭臭,不然又要便秘了。”“你怎么又坐着不动了?快去卫生间”——他们害怕经常便秘会伤害孩子的身体,担心如果不及时提醒,孩子就不会主动拉臭臭,所以总是及时发现并提醒他。如果孩子不行动,他们甚至会强行把孩子拉去卫生间。

他们不知道,孩子的这个问题完全是由他们的过度关注造成的。自从孩子脱了纸尿裤,有几次拉臭臭在裤裆里,家里的大人们就非常关注他的大便情况,时不时地就问孩子有没有臭臭。可以说,这给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肛欲期迟迟未能得到满足而固着。渐渐地,拉臭臭就真成了一个“大”问题。

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提醒对孩子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还起了负强化的作用。听到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不是个好孩子”;“我怎么又让大家操心了”;“我只是想控制一下自己的大便,可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也许我真的很糟糕”……

于是,面对大人的提醒,孩子几乎每次都会否认自己的便意。他总是说:“不是,不是。”“没有,没有。”其实,他并没有刻意隐瞒或说谎。只是,他认为“憋臭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我不能让大家知道”。

所以,大人越是提醒,他越是要憋住。除非实在憋不住了,才会很窘迫地去卫生间。拉臭臭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这个孩子一天吃饭的时候,突然问爸爸:“豆豆(他的好朋友)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要拉臭臭,是因为他中午吃的食物已经被小肠吸收了,被小精灵运到肛门了吧?而不是他晚上正在吃的饭,对吗?他晚上吃的饭可能还刚刚到达肚子,是吗?”

爸爸没有理会孩子话里的意思,皱着眉头说:“吃饭的时候聊臭臭,不觉得好恶心吗?快吃饭,吃完再讨论!”孩子不说话了,神情开始紧张。

不过,妈妈一直观察孩子的表情,她想到孩子已经三天没大便了,又见孩子神情凝重,就大胆猜测,可能是孩子自己这会儿正好想拉臭了,可又觉得吃饭时间拉臭不好,所以不好直接说,而用这种方式来试探大人的反应。

于是,她接着爸爸的话,说:“我倒觉得你对豆豆的分析很准确,晚上刚吃进去的饭还刚刚到达肚子呢。你中午吃的食物是不是现在也已经被小精灵运到肛门了?”

孩子马上点点头,妈妈猜对了孩子的心思,紧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去卫生间吧!人有三急,吃饭时拉臭臭,也并不是件丢脸的事儿。因为肚子里的火车站严重堵车了,小精灵们需要先清理一下肚子里的垃圾,才能容纳更多的食物。下一次,一定要大胆说出来哦!”“嗯!”孩子感激地看着妈妈,立刻跑到卫生间去。

其实,孩子在向爸爸发问的时候,心里已经打开了一扇门——他在尝试着主动提出拉臭臭,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可是,爸爸没能听懂他的话,反而用成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指责,硬是把这扇门给堵上了。还好,妈妈听出了孩子话里的意思,与孩子共情,及时将孩子解救了出来。

两张表格,帮你读懂孩子的气话,以及孩子如何理解父母的话。

想一想,你真的能听懂孩子的话吗?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随意关上孩子向你打开的那扇门?

尤其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他的思维水平急剧下降,本来不多的词汇量也相应减少,这时,你是否经常从表面意思解读孩子的心理,以至于难受、生气,甚至责备孩子?

下面的这两份对照表,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读懂孩子的气话,并告诉你孩子又是如何理解父母的话。

绝大多数孩子和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

image.png

而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他们以简单、生硬的方式去理解,有时还会完全扭曲我们的意思。

如果我们的肢体动作表现出烦躁的情绪,或者声调稍微提高一点,情况就会恶化。孩子一爆发,用不了一秒钟,他就会情绪激动,智力下降。

因为孩子不能准确的表达他内心的想法,所以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成熟、有礼貌的说话,而不是一生气就说气话。这不仅仅是为我们生活着想,也是为孩子们着想。

孩子又是如何解读父母的话语呢?

image.png

表格来自国际著名的家庭心理理疗师、英国家庭治疗协会会员米里亚姆·恰恰姆的著述《图解儿童逆反心理》,它将帮我们在亲子关系发生争执时,更准确地理解对方,让亲子间的沟通更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