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能够让癌症死亡风险下降26%?“老药新用”不简单

导语:他汀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降脂药,可以帮助人体降低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最早是由日本生物学家远藤章发明的,后世也称其为“他汀之父”,而现在,他汀除了在降血脂方面有所成效,据说还能防癌。

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各种美食都伸手可得,大家一个个都自诩是“干饭人”,不管是火锅、奶茶还是炸鸡,都吸引着人们的味蕾。不过,在嘴巴尽情享用美食之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近年来,高血脂症的患病人数明显呈现出上升趋势,和不节制的饮食也有关系。

高血脂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脉连接着人体的大脑和心脏,两个重要部位之间的血液循环就靠它来实现,如果颈动脉出现斑块,造成堵塞,那么脑梗、心梗问题的发生概率将大大上升,而想要缓解这一问题,他汀的服用无疑是重点。

他汀类药物可以逆转颈动脉斑块吗?

实话实说,符合两个条件,逆转还是有可能的。

第一个条件,血脂水平较为安全。斑块的出现,和血脂密切相关,尤其是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这是“坏胆固醇”,如果能保持这二者的水平控制在较低的安全水平,就能维持血管状态,也能给斑块的逆转提供机会,否则斑块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第二个条件,斑块本身要有压缩空间。他汀类药物可以压缩斑块,但前提是斑块得有压缩空间。如果斑块密度过高,那么就难以实现压缩、逆转,而斑块密度比较小的话,药物作用下,斑块就能被缩小体积,从而疏通血管,预防血栓。

当然,不只是高血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癌症也是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各类新发癌症的人数屡增不减,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各种所谓的抗癌特效药层出不穷,但癌症的攻克依旧是所有人面临的共同难题。

不过,最新的研究将他汀类药物和癌症,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词联系到了一起。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当地的临床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重点就在于找到他汀类药物和癌症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年的随访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5年累计癌症发生率为7.9%,比未服用的人低了10.4%;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10年累计癌症发病率为11.2%,比未服用的人少了13.2%

从整体来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癌症发病风险下降了约16%,死亡风险则降低了26%。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时间越长,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风就降低越多。

这些研究结论被发表在了《欧洲心脏杂志》上,确实可以佐证癌症和他汀类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过需要了解的是,目前他汀类药物具体的抗癌机制还不明确,而且虽然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局限:

①研究人员采用的是本土临床数据,样本代表性不足,难以代表整个中国或者是全球,可能别的地区得出的数据会有所差异;

②研究过程时间跨度大,在此期间,癌症的病发和诸多因素有关,变量不是唯一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③他汀类药物的主治功效仍在于降脂,并非是抗癌药物,所以即使是得出了二者之间存在关系,在临床上的应用也不能和抗癌药共通

不过,抛开这些因素,对于高血脂患者而言,这一研究成果还是很振奋人心的,还有一部分人表示,果然还是“老药新用”比较厉害,不只是他汀类药物,还有阿司匹林,二甲双胍这些,在其他领域都有着不错的战绩。

老药新用效果出众

一)阿司匹林的主要功效是解热镇痛抗凝血,很多人最常听说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了。但是你知道吗?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帮助预防癌症。在去年的《肿瘤学年鉴》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比起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经常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减少22%到38%的消化道肿瘤风险

二)二甲双胍是主治糖尿病的药物,是全球糖尿病患者都熟知的控糖核心药物,不过近年来,关于糖尿病抗癌的研究也是硕果满满。在 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和血红素联合服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都起着一定作用。

三)双硫仑,这种药物听说过的人会少一点,但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戒酒硫。酗酒之人服用了这种药物之后,如果再喝酒的话,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的感觉,从而让人对喝酒失去欲望,以此戒酒。

有研究显示,这种药物在人体内,其代谢物会和铜离子结合,从而产生有活性的抗癌复合物,以此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所以双硫仑也存在一定的抗癌功效。

由此可见,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老药,其实也有可能发挥着新的用处,不过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不管药效再多,我们用药还是要对症治疗的,对于老药而言,抗癌功效算是“意外收获”,而且很多药物的抗癌功效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所以不能随便乱吃

结语: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让癌症死亡风险下降26%,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逆转颈动脉斑块,但是需要满足特定条件。除此之外,很多老药都在新的领域有所作为,但是患者不能随意用药,还是需要再医生的指导下对症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