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啥会伤春悲秋?不是抑郁,是天生的!

经过了炎炎三伏的炙烤,终于立秋了,那一早一晚的凉爽空气,让人觉得呼吸都顺畅起来。

可是,却有人会心情不爽,专业词叫抑郁,古诗词里叫悲秋!比如清代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悲秋,就是看到秋天的萧瑟而感到悲哀。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悲秋?

有人认为,悲秋是文人的事,农民是不会悲秋的,在农民的眼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黄色的,春播夏种之后,一年之中最盼望的也是最欢乐的就是秋天了,一个个擦着汗水,喜笑颜开。

落叶?挺好,扫成一堆儿烧成草木灰,再沤几个月,来年这就是很好的钾肥!何来悲情?除非庄稼收成差,那悲的也不是秋,而是老天(旱涝虫灾)。

除了农民,还有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正是玩命打拼的时候,生活压力有多大,衣食住行靠经济基础,情怀和梦想是上层建筑,在逐梦的路上,偶尔停下脚步看一看周边的风景,然后就要马上加速,哪里有时间去感受自己?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悲秋是骚客们的无病呻吟,是闲的,是矫情!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对!

情绪是不是和阳光有关系?

人的情绪,跟阳光还真有一点关系。

我们的眉心之间有一个腺体叫松果体,会分泌一种叫褪黑素的激素,也称为睡眠激素,也就是说,褪黑素多了,人就感到倦怠,提示该睡觉了。

而松果体有两个特点:①是反向光敏性的,被称为“人体生物钟的调控中心”,就是因为其活动受光照和黑暗的调节,而且与阳光成反比,光照越长,松果体越受到抑制;②分泌褪黑素,秋季光照时间渐短,松果体越活跃,分泌的褪黑素就越多,人也就越感到“秋乏”,而敏感者就会感到抑郁。

有数据显示,冬季患抑郁症的人数比其他季节明显高出10%,而秋季则正是走在抑郁的路上。有心理学家用光照来治疗季节性抑郁,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如此,秋季抑郁的也只是少数人,把悲秋都归结于阳光,有些许“碰瓷”之嫌。

悲秋是不是先天的?

悲秋是一种情绪,情与人的先天气质有关,容易怀有抑郁情绪的人,可能先天就有抑郁倾向。

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有一位西方医学奠基人叫希波克拉底,他提出了人有四种先天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抑郁质的特点就是多愁善感、高冷孤独,是“悲秋”的主要群体。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判断自己的类型,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家设计的,叫“看戏迟到”实验,就是假设一个场景,戏都开始了,您拿着戏票刚到,检票员不让进,您会怎么办?

跟检票员干仗,企图往里冲——胆汁质

反正检票员不会让进,那就瞅机会溜进去——多血质

反正不让进,干脆到附近咖啡厅待会儿,等幕间休息再去——粘液质

我可真倒霉,不让进就算了,回家吧——抑郁质

QQ图片20170808172517.png

绝大多数的人不会是一直都属于一种类型,胆汁质的人不会时刻精神抖擞,抑郁质的也不会整天垂头丧气。而且这四种类型并不是界限分明,有些人会同时兼顾多种气质,在不同的情况下显示不同的气质类型。

后天环境会不会影响人的情绪?

除了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也会让人产生悲观情绪,主要是怀才不遇,或者郁郁不得志的人,借着秋天的萧瑟,抒发自己的郁闷,在这一点上,辛弃疾说的最为透彻:“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情绪抒发出来,比憋在心里强。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就了隐忍的民族性格,喜笑不形于色,导致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利他”的,为家人、为别人奔波劳碌,忽视自己的情绪。相比之下,悲秋的人们,能够敏感的捕捉到自己的内心,反倒活出了自己的肆意。

感受到自己情绪,并正确的表达出来,是人生的必修课。

怎样变悲为喜抒发情绪?

情绪是用来抒发的,抒发归抒发,却不能一直陷入其中,变悲为喜还是有方法的:

增加户外运动。一是增加光照,不仅仅可以减少褪黑素,还会因为运动而增加“内啡肽”、“多巴胺”之类的愉悦激素,而且,光照还可以促进皮下生成更多的维生素D,增加钙质吸收,强身健体,我所欲也!

倾诉。分享快乐的是朋友,分享抑郁的是好朋友。当感受到沮丧、气愤(抑郁的人连气愤的力量都没有)等各种负性情绪的时候,找朋友做一场“话疗”,是管用的。或者自己写日子,在网上找个地方写博客,就如同电影里的“树洞”,把秘密说给一棵树,自己内心也会畅快一些。

当然,终极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自己,让内心强大起来,许多事情都可以强大自己内心,看书、游历,或者是向农民伯伯学习,让自己充实起来,生活每充实一点,内心就会强大一点。

最后,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悲秋之余,能够再感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