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能使人丑陋,但也能让人变美呀!

假想你是一名学生,学习踏实努力,可是成绩好像还是普普通通。而你的一位室友,好像并太不将学习放在心上,却总能拿到奖学金,还获得了各种交流机会……

假想你是一位斗志满满的青年人,靠自己的辛苦打拼提升自己的实力,却突然发现那个从小一直不如你优秀的邻居赶上了某个新行业的创业浪潮,经济实力飙升还找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

假想你是一个上班族,每天你都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老板的承诺言出必行,甚至不顾脱发风险主动加班提高业绩。正当你踌躇满志认为升职加薪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突然传出消息你的上司把升职机会留给了你更加年轻的一位同事。你觉得他夺走了本应属于你的升职机会……

渐渐地,你的心中好像不只是失望了,你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正从心中慢慢升起,你发现自己开始怨恨TA,开始不经意地在他人谈起TA时给予消极的评价,甚至,有些时候,你开始幻想有朝一日可以破坏TA的成就……一旦你开始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嫉妒”这个小恶魔就开始伴随你了。

何为“嫉妒”?

嫉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情绪,它通常出现在别人得到了你珍视却又无法得到的事物之后。

嫉妒情绪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作为学生,我们的嫉妒情绪可能来源于他人更加优秀的学习和工作、更殷实的家境或是更自如的人际关系……它往往伴随着痛苦和难过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将善良作为处世原则的人,也常常会惊讶于自己竟也会浮现那样险恶的想法。它像是从灵魂深处某个地方出现并紧紧地扼住你的咽喉,而你只能品尝它留下的苦涩。

嫉妒让我们无法聚精会神于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此外,被嫉妒缠身的人往往更喜欢计较他人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

它不仅使人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还会给无辜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嫉妒被看作是七种罪恶来源之一,在传统的宗教和哲学中也被看作是必须努力克服摆脱的邪恶情绪。

尽管嫉妒似乎并不值得提倡,但嫉妒就真的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价值吗?

一些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理解嫉妒的新思路。

当前状态的“信号灯”

学者Richard Smith曾在他的书《嫉妒:理论和研究》中提到,嫉妒情绪就像是某种信号,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暗示我们的渴望、不足和疏离。倾听这些信号可以帮助你管理嫉妒的情绪。

首先,人们更容易在与自身相关且自己重视的领域展现出嫉妒。例如,对于朋友假期旅行的嫉妒情绪可能会使你意识到自己内心也在迫切期待这样一次冒险之旅。

嫉妒也可能提示出在一些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我们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这可能是因为没我们有自己想要的那样聪慧、成功或是优秀。尽管这让人自身难以接受,但我们仍可以努力提高自己、培养好习惯;在那些不太受个人控制的方面,学着慢慢接受自己的局限来保持平和的心境。

另外,嫉妒常常会破坏人际关系,让人产生怨恨的想法甚至是抨击他人。因此,在我们感受到嫉妒情绪时,应留意自己与被嫉妒者的关系是否因此受到了破坏。试着找到一些你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或是尝试积极帮助他人,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人际关系免受嫉妒的影响。

“善意嫉妒”与“恶意嫉妒”

近年来,有心理学家指出,嫉妒情绪也有其积极阳光的一面,尤其是当我们把嫉妒当做激励自己提升的动机时,这样的情绪可以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积极行为,从临渊羡鱼转为退而结网,这种积极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心理学家将嫉妒情绪分为两种,能够被个体用来激励自己提升的嫉妒被称作“善意嫉妒”。与之相对的,促使人去伤害比自己更好的人的嫉妒则被称为“恶意嫉妒”

例如对于文章开头的例子,看到身边的人获得升职机会,感到嫉妒情绪是非常自然的反应,但如果你想要阻碍他甚至是陷害他,那么你正在体验的就是“恶意嫉妒”。

相反,如果你向他学习,仔细分析他的成功之道,你或许可以拥有像他一样向上和友好的气度,甚至学会像他一样分辨出真正需要投入努力的工作,而不是尝试面面俱到将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如果你这样做,那么体验的就是“善意嫉妒”。

因此嫉妒也是一把双刃剑,善意或是恶意,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学会不去诋毁他人,而是努力尝试超越他人时,嫉妒也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其实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没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生活,你嫉妒的对象在光鲜的外表背后也有自己的忧伤和痛苦。

嫉妒这种情绪并不十分美好,但建立在正确认识它、合理利用它的基础之上,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促进的能量源,嫉妒的阴影之下,也可以寻觅得希望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