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水治能中暑吗?

藿香正气我们很熟悉,一直作为我们家庭常备用药,那股独特清新的味道也在我们味蕾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一直误以为藿香正气是用来治疗中暑的,但是仔细读一下使用说明,人家从来没有提及过有应对中暑的功效。

虽然,广告经常暗示我们,对于中暑也有效。

藿香正气水不仅不防暑,反而可能加重中暑

“中暑”,英文翻译叫做heat stroke,是一种因受到室外的高温、潮湿或者阳光过久直射,引起体温异常升高的状况,通称“中暑”。

根据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热失神、热疲劳、热痉挛与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可能引起体内多器官损害甚至衰竭。

国际上一致认同的治疗措施,主要就是远离炎热环境、主动降温、补充水分与电解质等等,根本没有让人喝什么藿香正气水。

国际上为什么没有这种措施呢?实际上,所有厂家的藿香正气水中不良反应这一栏都写着“尚不明确”,藿香正气水所谓“防暑解暑“功能,其实并没有官方大型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很难证明其对人体有效。

很多人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好像真的好起来了,可是一问,大多数人同时也离开炎热环境、或者扇风降温、或者喝冰水降温等等,做后面几件事情也能让中暑好转,藿香正气水岂不是狐假虎威?

藿香正气水解暑基本不可能,加重中暑倒是非常可能。

藿香正气水含有十几味中药材,辅料是乙醇。请注意,藿香正气水含有乙醇,就是我们常说的酒精。根据中国药典记载,藿香正气水中40%~50%是乙醇。

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诊所之一的梅奥医学中心,在其热射病指南中强调,中暑患者不能够饮酒或者用酒精擦拭身体,因为酒精可能干扰人体的体温正常调节功能,反而会加重中暑。

image.png

藿香正气水还可能引发中毒

夏天,很多生病的人会去医院,很大几率会使用抗生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藿香正气水,否则会有严重的乙醛中毒可能。

什么叫乙醛中毒呢,就要说到我们人体的两种代谢反映。

藿香正气水的乙醇(酒精),被喝入体内,会经过两个代谢反应转变为乙酸。第一个是经过乙醇脱氢酶催化转变为乙醛,第二个是乙醛经过乙醛脱氢酶催化转变为乙酸。

不幸的是,头孢菌素(例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这类抗菌药物,会和乙醇第二个代谢反应中用到的乙醛脱氢酶结合。

这样一来,乙醇转变为乙醛后,就没有足够的乙醛脱氢酶来催化,也就没法再继续转变为乙酸,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最后造成乙醛中毒。

简单来说就是抗菌类药物会抢占代谢乙醇所需的乙醛脱氢酶,已经转变为乙醛的乙醇无法继续转变为乙酸,只能在人体中滞留,最后造成乙醛中毒。

乙醛中毒的表现是什么呢?表现为面色潮红、头晕、恶心、血压下降、胸闷气急,严重的会出现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有人会说,有厂家已经去掉藿香正气水里面的酒精了,那不就没关系了吗?

藿香正气水防暑解暑没有依据,它所含的中药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毒害。

藿香正气水的药品说明书中,成分栏里面有一种叫做“生半夏“的药材。自古到今,生半夏经常是拿来自杀用的。

湖南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2年内曾收治过14名半夏中毒患者,其中5人是因为自杀想不开吃半夏。

半夏内含有的生物碱,具有强烈的心脏麻痹毒性,可能引起心跳过缓甚至心脏骤停、死亡,此外还伴有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僵冷、视物模糊等等。

一种自杀毒药能入药吗?

有人会说,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可能藿香正气水中半夏的含量很少,不会中毒。

事实正好相反,生半夏的中毒剂量很低,服用0.1~1.8克就有可能中毒,非常难以掌控。藿香正气水里面会含有多少生半夏呢?这还是个未知数,就跟“禁忌症不明、副作用不明“一样。

藿香正气水用的是将生半夏煎煮后所得的滤液,平均一瓶藿香正气水中生半夏的精确含量是多少?会不会超量?会不会有危险?这些都是未知数。

我们只能估算一下,假设生半夏煎煮后都进入滤液中,来算一个最大值。根据中国药典,160克生半夏最后煎煮成 2050 ml藿香正气水。每支藿香正气水 10 ml,那么大概最多含有 0.78 克生半夏。

按照广告词里的说法,每天 2 支,那么每天生半夏摄入量就最多可达到1.56克,已经超过0.1~1.8克的中毒剂量标准,完全存在中毒的可能性。

image.png

那少了酒精的藿香正气丸呢?

藿香正气丸也不安全

很多藿香正气丸广告说已经去除了乙醇。

成分表里,有毒的生半夏经过炮制成为了半夏(制),苍术被替换成了白术(炒)、桔梗、大枣、生姜,其余不变。

跟藿香正气水一样,并没有临床证据证明藿香正气丸能治疗中暑。

生半夏变成半夏(制),毒性可能减弱,但仍然有中毒风险。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一篇论文显示,半夏的各种炮制品与生半夏一样,跟对照组比起来,对动物黏膜都有显著的刺激性。

我们有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选择,实在没有必要去选择风险更大的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丸。

参考文献:

[1] 张在其. 急性生半夏中毒14例临床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00(6).

[2] 罗赣, 李飞. 半夏临床中毒报道综述. 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0.

[3] 梅奥诊所热射病指南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eat-stroke/basics/definition/con-20032814

[4]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5] 高昌琨, 吴琼. 半夏及炮制品对动物黏膜刺激性比较[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0(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