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对身体好,但跑步也要注意适度

一、跑步是最有益心脏的运动之一,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跑步作为耐力性运动的代表,可以显著提升心肺功能、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美国心脏协会已经将心肺耐力与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一起,并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可见心肺耐力对于健康的绝对重要性。

美国运动医学会也提出著名的ExerciseisMedicine——运动就是良医,也就是说运动可以像传统的医学治疗手段一样,有效地防治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部分类型癌症和抑郁症等等。

大量研究也已经证实,坚持耐力运动的人群身体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显著低于不运动的人群。

跑步的益处

那么,多大的运动量才能有益心脏健康呢?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每周应当至少积累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者每周积累75分钟大强度运动,这个运动量是绝多数人不用太费力就能实现的运动目标。

跑步本质是一种大强度运动,也就意味着每周跑步总时间达到75分钟就足够有益心脏健康了。

运动量相对越多,健康收益越大,这个被称为剂量效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因此,我们鼓励大家积极投身运动,运动越多,所能获得的健康收效也就越大。

但问题来了?运动量是不是可以无限增加?同时也能带来健康好处的无限增加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凡事都有一个度,运动也是如此,运动量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其弊可能就会大于利。

运动量与健康之间实际上是U型曲线关系,运动不足有害健康,适量运动有益健康,而过量运动可能又会带来不少对于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过量运动可能导致的心脏风险

耐力运动时,心脏工作能力也会相应增加,运动时心脏工作能力是安静时的5-7倍,当长时间需要心脏以如此大的强度工作就会对心脏造成极大的负荷,为满足如此大的负荷,心血管会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比如表现为心腔容积增大,心肌增厚,心脏质量增加,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运动员心脏(athleteheart)”。

传统观点认为心脏体积大、强而有力能满足高心率下有氧代谢需求,是人体对于大负荷运动产生适应的一种表现。

事实上研究也发现,这些心脏结构变化并不是全都是好的方面。

例如,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退役后,即便几年内不参加比赛及大强度训练,其心脏也不能恢复到正常大小,耐力运动员中有些人会发生心律失常。

科学家因此推测耐力运动引起运动员形成“运动员心脏”,而这些结构变化又可能为心律失常建立了基础,进而可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有时,即使是专业的心脏病大夫,也很难区分运动员的心脏增大是适应良好还是已经发生了心脏疾病,所以常常被误诊,这需要细致专业的检查。

普通大众跑者健身性质的跑步不太可能像运动员那样发生“运动员心脏”,但那些跑量较大、跑步较多的资深跑者,却有可能存在心脏发生某些不良改变的风险,比如有些跑者安静时心率明显偏低,甚至过低,或者存在心律不齐,而这些往往平时是没有不适表现的。

三、跑马这样的极限强度耐力运动可能导致心肌损伤

马拉松比赛或者为了马拉松备赛而进行的大强度耐力训练有可能会对心血管造成不利的影响。

研究发现持续超过1-2小时的大强度耐力运动会导致心脏承受过度负荷,这就使心肌过度伸展,造成心肌微损伤。

研究显示,马拉松比赛后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如心肌钙蛋白、MB型肌酸激酶、B型脑钠肽上升了50%,这无疑是提示马拉松这样的极限强度耐力运动导致了心肌受到一定损伤。

虽然这一变化在1周内可恢复到基础值,但经年累月的过度大强度运动和重复损伤,可导致心肌纤维化(所谓心肌纤维化是指心肌弹性下降,收缩能力受损),进而引起心律失常。

此外,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也会加速心脏“衰老”,如冠状动脉硬化、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大动脉血管壁变硬等,众所周知,冠状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四、频繁参赛让心肌损伤雪上加霜

一次大强度耐力运动所造成的心脏损伤是可逆性,如果给予充分的恢复和修复时间,这些损伤可以得到修复,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更健康强大的心脏。

倘若休息不够,恢复时间不充足,那么,运动对心脏造成的急性可逆性微损伤则会堆积,最终导致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等等。

这就如同大强度跑步引发了膝盖细微损伤,通常都是可以修复的,而反复过量跑步,膝盖就容易出现修复不足和疲劳积累而引发劳损。

有些跑友一个月参加两三场马拉松,有的甚至参加背靠背的马拉松。

所谓 背靠背马拉松 就是指:这周参加比赛后下周又参加比赛,或者今天刚参加完一场马拉松,明天又去别地儿参加另一场马拉松;

更有一些自媒体或者跑步大神鼓吹“如何才能更好的参加背靠背马拉松”,这简直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属于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因为背靠背的比赛会导致严重的疲劳,无论对于心脏,还是肌肉关节。

马拉松比赛应当至少以3周为一个周期,所以每月最多1场全程马拉松,赛后恢复理想时间为3个月,连续跑马对大多数跑者都是不适合的。

五、马拉松比赛走跑结合并不能减少心脏压力

在跑量不足的情况下参赛,这绝对不是个别跑者的“胆大妄为”,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跑者会想当然地认为,跑量不足没关系,我只是体验和娱乐,只要完赛就行,大不了跑累了走,走走跑跑总可以吧,其实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

马拉松比赛走走跑跑就能降低心脏风险吗?

你想简单了!

一篇名为《业余选手跑马时跑走结合是否可以减少心脏压力?》的文章发表于《国际运动科学与运动医学杂志》(Journal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德国Martin-Luther大学的学者从参加德国卡塞尔马拉松比赛的选手中招募了42名志愿者(22名男性业余跑者和20名女性业余跑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全程跑完马拉松;

一组走跑结合,完成马拉松(每跑2.5公里走一阵)。

研究人员测试了志愿者以下三个指标:

1、B型钠尿:高B型钠尿肽水平与心衰、房颤及心源性死亡有关,代表心肌缺血损伤;

2、血清肌酸激酶: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也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3、肌红蛋白: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早期最灵敏指标;

上述三个指标均提示心脏承受了过量负荷,而使得心脏发生一过性损害,可以视作心脏猝死的早期预测指标。

对比两种不同方式完成马拉松赛,结果发现:反映心脏损伤的三个指标在两组志愿者间呈现同样变化趋势,表现为跑后指标上升,跑后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

说明跑马对于心脏的确制造了相当大的压力,导致心脏发生一过性轻度损害,但这种损害是可接受的,尚在正常生理活动范畴,而非病理改变,跑后4天一般恢复至正常水平。

反映心脏损伤的三个指标变化在两组志愿者间没有差别,走跑结合组没有因为看上去强度有所降低,而使得心脏损伤指标上升幅度小于全程跑步组。

也就是说走跑结合不会减少心脏所承受的负荷。

换句话说,跑跑走走的方式可以避免马拉松猝死吗?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不能!走跑结合看似降低了跑马强度,但却并不能降低心脏风险!

六、即使不是跑马,过多的跑步也会引起不利的心脏改变

研究表明,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心脏有不利的影响。

大强度耐力运动时心输出量可增加到安静状态下的5-7倍,要达到如此高的心输出量,心脏的4个腔室会过度伸展,导致心肌纤维撕裂,造成细微损伤;

而且运动时应激激素持续升高,再加上运动时,导致细胞损伤的自由基产生增多,两者通过诱发和增加炎症反应来恶化这一损伤,最终形成瘢痕组织,使心血管硬化。

长期大强度耐力运动能引起右心房和右心室的扩张,运动后心脏会恢复原来大小,但如果心脏伸展和恢复的重复出现,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慢性结构改变,包括心脏扩张,并伴随着心肌纤维化。

这些变化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且累积很多年,但慢慢会变成定时炸弹,有时疲劳、身体在疲劳状态下跑步,一次跑马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家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从没跑过马拉松的人更容易猝死,其实不然;

根据统计,马拉松赛事中猝死的人往往是那些跑过马拉松赛的选手。

以下是美国运动医学专家对美国TwinCity和MarineCore两个马拉松比赛数十年中猝死者所做出的统计,猝死者均为男性。

这两个马拉松多年以来总计发生了14例猝死,猝死者中是第一次跑马拉松的人竟然只有2位!而猝死者绝大多数都是有着多次跑马经历的人。

正应验了那句俗语:“淹死的都是那些会水的人”,那为什么多次跑马者中猝死者不在少数,原因可能是长期过量运动,使得他们的心脏已经发生了没有症状的不良改变,最终在某一时刻诱发了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