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夏天是血栓高发季”忽悠了,这个季节才值得警惕

太长不看版

  1. 血栓是血液成分在心脏或者血管内形成病的理性固体凝块。血流淤滞状态、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等情况下容易形成血栓。 

  2. 网传“夏天是血栓高发季节”不靠谱,冬季才是血栓的高发季节。夏天由于气温波动造成的血压波动,与血栓形成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3. 血栓形成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当人们感到不适时,血栓已经形成了。因此,血栓的来临是没有征兆的。网传“四种前兆判断法”并不靠谱。常见由血栓造成的健康问题为心梗、脑梗、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肠肾脾栓塞。 

  4. 保持运动、合理膳食、戒烟戒酒、定期体检等方式,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

作者:张博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

网上有打着健康科普旗号的自媒体文章声称,“夏天是血栓高发季”“有四种征兆给你血栓提示”等,其实这些说法都存在误导。 

一、血栓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容易形成?

血栓是血液成分在心脏或者血管内发生粘集、凝固,形成的病理性的固体凝块。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分为三大类: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异常 [1] 。就像在水管中流动的水,水管本身不光滑,水中杂质多,水流缓慢都会引起水管上杂质的沉积。而血栓的危害就像是一个塞子堵住了血管,使得血管内的血流不顺畅或者没有血流,周围的肌肉神经出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管壁光滑,血液中包含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能避免血栓形成。 

那么哪些情况下血栓容易形成呢?有以下三种:

1、血流淤滞状态: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血管壁损伤:为血管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主要分为四种: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和透明血栓。白色血栓发生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常在心瓣膜、发生粥样硬化的动脉内形成。混合血栓和红色血栓主要发生在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透明血栓主要见于休克病人。 

二、网传“夏天是血栓的高发季节”是错误的,冬季才是

网传文章称“夏天是血栓高发季节”,认为“夏天温度高,血管舒张,血压波动大,血栓容易形成”。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冬季才是血栓的高发季节,原因是冬季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血管收缩,同时人体代谢下降,血流速度下降,血液粘滞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在夏季白天,温度升高,人体为了散热,血管舒张,加上汗液的丢失,血压会降低;在夏季夜晚,由于迷走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血压波动较大。但血压波动与血栓形成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三、血栓的来临是没有征兆的,网传“四种前兆判断法”不靠谱

网传文章提出了四种症状,并认为这些症状是血栓来临前的征兆。事实是,血栓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当人们感到不适时,血栓已经形成了。因此,血栓的来临是没有征兆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这四种症状是否真的和血栓相关。

1、“起床后有眩晕和头痛” 

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体位性低血压、低血糖、贫血、颈椎病、梅尼埃氏病等。当然,血栓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也会引起眩晕和头痛,但并不是常见病因,需要进行医学检查才能诊断。 

2、“血压波动大,鼻子经常流血” 

鼻子经常流血的原因主要是鼻粘膜干燥充血、凝血功能障碍、外伤、鼻中隔偏曲等,与血压波动大没有因果关系。上文已经提到过血压的波动与血栓形成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鼻子流血与血栓是两种不同病症。 

3、“总是哈欠连天,经常感觉困” 

夏季皮肤毛孔舒张,血流量增加,从而大脑供氧减少;同时夏季大量汗液排出,导致钾离子丢失,导致神经、肌肉功能受到影响,从而感到易倦易困。 

4、“手脚偶尔发麻” 

手脚偶尔发麻是局部供血不足的症状,一般是由姿势不当、长时间压迫引起。若经常出现的手脚发麻,长时间不能缓解,是肢体运动神经受损的表现,主要原因是脑梗死、糖尿病、神经炎、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炎等。网传文章提到的“长时间走路引起腿部麻木酸胀感觉”,主要考虑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和腰椎间盘突出两种常见病。而静脉回流不畅可能是由于静脉曲张,或者是由深静脉血栓引起的。同样的,“手部使不上力气”的解释也可以从多方面分析,血栓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因素。因此,血栓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需要及时就诊治疗明确病因。

四、血栓形成后,真正的症状有哪些?

那么,血栓发生的症状有哪些?血栓形成的过程一般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当栓子脱落,跟随血流引起某部位血管栓塞时,出现相应的症状。常见的血栓事件为心梗、脑梗、肺栓塞、下肢动脉栓塞、肠肾脾栓塞。 

1、心肌梗死:主要是冠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剧烈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安、神志淡漠等,少数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

2、脑梗:脑梗的形成机制与心梗类似,但症状与损害的部位、血管大小、缺血严重程度等相关。有的患者完全没有症状,有的表现为一过性或者反复的肢体瘫痪或眩晕,严重的表现为肢体瘫痪、癫痫发作、昏迷甚至死 

3、肺栓塞:肺栓塞最常见的是由血栓引起的急性病症。主要症状为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甚至发生抽搐昏迷。 

4、下肢动脉栓塞:由于血管壁上脂质斑块沉淀堆积,而使血管变得僵硬和狭窄,最后甚至出现闭塞,引起下肢坏死。 

5、内脏栓塞:肠栓塞、肾栓塞、脾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脏,患者一般有冠心病或者房颤病史。肠栓塞主要症状为剧烈腹痛,伴随频繁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肾栓塞主要表现为腰痛、血尿、恶心等。脾栓塞则为脾区疼痛,发热等。

五、血栓的高危人群到底是哪些?

高龄;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吸烟饮酒;妊娠;可逆性危险因素(手术、长途旅行或者外伤) [2] ;心脏疾病(房颤、瓣膜病变)等。

六、如何预防血栓的形成?

网传文章提到“保持适当运动”,为预防血栓的一种重要措施,能提高有氧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脂质的堆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这样会使血栓脱落,造成栓塞。“控制血压”也是预防血栓的重要方式,因为高血压会引起血管壁的改变,促进炎症反应,加快粥样硬化进程 [3] ,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每日饮水”能增加血容量,减少血液粘滞度,预防血栓。 

除了文中提到的措施,我们还需要做到:

1、合理的膳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油腻食物的摄取,提倡清淡饮食;

2、戒烟戒酒 [4] ;

3、定期体检:监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必要时需药物预防。

参考文献:

[1]   阳春市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etal.《外科病理生理学》.1999.

[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36):2861-2888.

[3]   徐也鲁.动脉粥样硬化——一种慢性炎症过程[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2):93-95.

[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3):235-238.